古代的請安是指早上還是晚上
古代的請安是不分早晚的。
請安,指問好;請客人安坐,留客用語。明清時期「請安」為問安禮節的一種,源於明代軍禮,後衍化為日常禮節,男女行禮方式有所不同。在近代,「請安」意為「問安」。與之相關的跪安是宮廷、五公府和宗室家庭的禮節,用於特定場合,有嚴格的規範和要求。
基本解釋:
(1)指問好。舊時用於下對上、或平輩之間。
(2)古代宴會時留客之辭。
(3)指請求安息。
(4)指晚輩向長輩問好。
古代請安用語
古代平民根本見不到王爺級別的,而且每個朝代的稱謂也不一樣,我只能大概說一個:小民(民女)給王爺(或者殿下)請安,王駕千歲千千歲!
古代晚上請安怎麼說
晚請安是就是稽首,叩首。是介於作揖和下跪之間的一種禮節。古人講究禮節,每隔三天要給 長輩請安。一般這樣說;【 某某某請自安] ,[請某某安】,【萬福】。【吉祥】。
早上給女生早安,用古代的,都怎麼說,給娘娘請安什麼的
是不是
娘娘早安
什麼的
古代是怎麼請安的?
各個朝代請安的姿勢也不一樣
下面是較早的秦漢時期的
再拜
「再拜「是指兩次拜禮,說成「作揖並叩頭」是不恰當的。
在古代禮節中,拜和揖是不同的。凡「拜」必先跪坐。《說文》:「跪,拜也。」段玉裁註:「所以拜也。」就是說,跪是用以行拜禮的,因為古人席地而坐,直起身來作「長跪」姿態,才能行拜禮。「揖」是拱手禮,在古代它是不必跪的。《史記·高祖本記》:「酈生不拜,長揖。「《漢書·周勃傳》:天子「至中營,將軍亞夫揖曰:『介冑之士不拜,請以軍禮見。』」說明揖和拜是有顯著區別的,拜比揖的禮節為重,它們各用於不同場合。因此,「再拜」不應當有作揖的解釋。
古代的跪拜禮,因行禮姿勢不同或行禮次數差異,而有不同的名稱,但它們統稱為「拜」。《周禮·春宮·大祝》中有稽首、頓首、空首、奇拜、褒拜等「九拜」。東漢鄭玄註:「奇拜謂一拜也;褒讀為報,報拜,再拜是也。」奇拜之奇,當讀為奇偶之奇(jī) ,奇拜,就行一次拜禮;褒拜,就是再拜,行兩次拜禮。古人行禮多用一拜;有時用兩拜,表示更加恭敬。《禮記·雜記下》記載:有一次孔子的馬廄失火燒燬,同鄉來慰問,孔子答拜表示感謝,「拜之士一,大夫再。」孔子對於士這一階層的人只拜一次,對於比士高一級的大夫,就再拜——拜兩次。
古代跪拜禮中的「空首」禮,是下跪後兩手拱合,俯頭至手與心平。因為頭不至地而至手,所以稱為「空首」,也稱為「拜手」,簡稱為「拜」。它是當時一種通常的禮節,平時行一次空首禮,也稱做「拜」。孫詒讓說:「凡經典男子行禮單言拜者,皆即空首,詳言之則曰拜手,略言之則曰拜。」(《周禮正義》卷四九)「拜」是一次空首禮,有時為了表示更加尊敬而行兩次空首禮,就稱為「再拜」。如《儀禮·大射禮》:「公降一等,小臣正辭。賓升再拜稽首,公答再拜。」這裡的「公答再拜」指答拜兩次空首禮。因此,「再拜」不僅是兩次跪拜禮的泛稱,也是兩次空首禮的特稱。
在古代禮節中,拜和揖是不同的。凡「拜」必先跪坐。《說文》:「跪,拜也。」段玉裁註:「所以拜也。」就是說,跪是用以行拜禮的,因為古人席地而坐,直起身來作「長跪」姿態,才能行拜禮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長跪也叫「跽」、「長跽」,是直身而跪。古人席地而坐,坐時膝著地,臀部坐在足跟上。跪則上身挺直,以示莊重,所以叫「長跪」。例如在《唐雎不辱使命》中「秦王色撓,長跽而謝之曰……」,「長跽」即表莊重之意。
舊時拱手高舉,自上而下的相見禮,叫「長揖」。
古時行禮一般稱長跪、彎腰、垂手直至地為「拜」,拜時頭低垂至地,並略停留,叫「稽首」或「叩首」,俗稱「磕頭」。古時常禮是兩拜,有時也變常禮為三拜稽首,於是就出現了再拜,以表示禮節的隆重。
明代有請安(跪,打千兒),道萬福,作揖,長見幼備表禮等等
到了清朝,行的就是滿族的禮了,就像電視劇中那樣,手拿手絹,放肩上
家丁通傳稱老爺,有...事情 或是少爺
古代給皇上請安怎麼說
什麼人給皇帝請安?
一般說xx給皇上請安就行了
男子請安的姿勢:
先端正姿勢,如「立正」的樣子。然後向前邁左腿,左手扶膝,右手下垂,右腿半跪,略微停頓;眼平視,不許低頭、揚頭或歪頭;雙肩平衡,不許彎腰,左右腿的間距不可太大,保持左腿向前邁的自然距離,不可向後蹬腿。
女子請安姿勢與男子同,只是左右腿的距離要近,動作幅度小,雙手扶左膝,右手不下垂。
古時請安用語
許久不見,要說:久違
客人來到,要說:光臨
等待客人,要說:恭候探望別人,要說:拜訪
起身作別,要說:告辭
請人幫助,要說:勞駕
還有
初次見面,要說:久仰
中途先走,要說:失陪
請人別送,要說:留步
請人批評,要說:指教
請人指點,要說:賜教
託人辦事,要說:拜託
麻煩別人,要說:打擾
求人諒解,要說:包涵
與人相見說「您好」 問人姓氏說「貴姓」 問人住址說「府上」
仰慕已久說「久仰」 長期未見說「久違」 求人幫忙說「勞駕」
向人詢問說「請問」 請人協助說「費心」 請人解答說「請教」
求人辦事說「拜託」 麻煩別人說「打擾」 求人方便說「借光」
請改文章說「斧正」 接受好意說「領情」 求人指點說「賜教」
得人幫助說「謝謝」 祝人健康說「保重」 向人祝賀說「恭喜」
老人年齡說「高壽」 身體不適說「欠安」 看望別人說「拜訪」
請人接受說「笑納」 送人照片說「惠存」 歡迎購買說「惠顧」
希望照顧說「關照」 贊人見解說「高見」 歸還物品說「奉還」
請人赴約說「賞光」 對方來信說「惠書」 自己住家說「寒舍」
需要考慮說「斟酌」 無法滿足說「抱歉」 請人諒解說「包涵」
言行不妥「對不起」 慰問他人說「辛苦」 迎接客人說「歡迎」
賓客來到說「光臨」 等候別人說「恭候」 沒能迎接說「失迎」
客人入座說「請坐」 陪伴朋友說「奉陪」 臨分別時說「再見」
中途先走說「失陪」 請人勿送說「留步」 送人遠行說「平安
原文地址:古時社交用語作者:黃信陽
初次見面說「久仰」;等候客人用「恭候」;
對方來信叫「惠書」;請人幫忙說「勞駕」;
託人辦事用「拜託」;請人指點用「賜教」;
贊人見解用「高見」;求人原諒說「包涵」;
老人年齡問「高壽」;客人來到用「光臨」;
與人分別用「告辭」;看望別人用「拜訪」;
請人勿送用「留步」;麻煩別人說「打擾」;
求給方便說「借光」;請人指教說「請教」;
歡迎購買叫「光顧」;好久不見說「久違」;
中途先走用「失賠」;贈送作品用「斧正」。
古代年齡稱謂小集
襁褓:不滿週歲。
孩提:兩至三歲。
始齔、髫年:女孩七歲。
始齔、齠年:男孩八歲。
說明:根據生理狀況,男孩八歲、女孩七歲換牙,脫去乳齒,長出恆牙,這時叫「齔」,「齠年」或「髫年」。
總角:幼年泛稱。
垂髻之年:指兒童。(古代小孩頭髮下垂,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。)
黃口:十歲以下。
幼學:十歲。(《禮記 曲禮上》:「人生十年曰幼,學。」因為古代文字無標點,人們就截取「幼學」二字作為十歲代稱。)
金釵之年:女孩十二歲。
豆蔻年華:女子十三歲。
志學:十五歲。(《論語》:子曰: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……」)
及笄:女子十五歲。(《禮記 內則》:「女子十有五年而笄。」)
碧玉年華、破瓜之年:女子十六歲。(舊時文人拆「瓜」字為二八紀年,謂十六歲,多用於女子。)
弱冠:二十歲。(《禮記 曲禮上》:「二十曰弱冠。」)
桃李年華:女子二十歲。
花信年華:女子二十四歲。
而立:三十歲。
不惑:四十歲。
天命:五十歲。(《論語》:子曰:「吾十有五而志於學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「)
知非之年:五十歲。(《淮南子 原道訓》:「伯......
古代夫妻早晚請安語言怎麼講
相公天色已晚我們該就寢了吧
晚請安是就是稽首,叩首。是介於作揖和下跪之間的一種禮節。古人講究禮節,每隔三天要給 長輩請安。一般這樣說;【 某某某請自安] ,[請某某安】,【萬福】。【吉祥】。
古語專業戶
請採納吧!
古代大戶人家需要早上請安嗎
一般來說,兒媳嫁過去後第二天早上是要給公婆請安的,以後應該就不用了。皇家是每日都要請安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