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开复11岁时便独自赴美求学,这段时光成了他人生中最宝贵且难忘的记忆。他在自传《世界因你不同》中描述了这段经历,其中有接近四分之一的篇幅讲述了他如何克服语言障碍、如何在15岁便对创业产生浓厚兴趣,以及如何在大学二年级时决定从政治学转向计算机专业。回忆起那个时代,他提到IBM PC尚未面世,当时他们的课题需要依靠两台巨型计算机进行处理。其中一台计算机价值超过百万美元,但其处理速度仅为16MHz。尽管如此,李开复从未感到沮丧,反而因兴趣而兴奋,每天都期待着去电脑室,他深刻感受到“天赋就是兴趣”这句话的真谛。
在他的求学过程中,不得不提到一位关键人物——拉吉·瑞迪教授。瑞迪教授是一位具有开阔思维、亲切而博学的印度裔小个子,他不仅向学生们介绍了《星际迷航》和《机器人》等科幻作品,也在学术上给予学生们深刻的指导。他正是引领李开复进入语音识别领域的导师。1983年10月,瑞迪教授要求李开复挑战一个当时没有解决方案的难题——不特定语音识别系统。正是这一研究成果,不仅让李开复赢得了1988年《商业周刊》评选的最重要科学发明奖,也使他成为卡内基·梅隆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教授。而这一切,都是在瑞迪教授的鼓励与支持下完成的。
李开复曾表示,瑞迪教授赋予了他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,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。瑞迪教授那种“我不同意你,但我支持你”的态度,给李开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帮助他在日后的事业中避免了独断专行,学会了聆听更多的声音。
1990年,李开复正式加入苹果公司,并很快担任了语音识别项目组的负责人。此时,他才28岁。那时,苹果公司虽然失去了乔布斯的领导,但依旧是计算机行业的佼佼者。然而,微软的崛起逐渐侵蚀了苹果的市场份额。1991年12月16日,这一天成了李开复一生中无法忘记的日子。那天上午,他在医院外迎接了大女儿的降生,下午三点,他便赶回公司给高层进行产品演讲,这次演讲让他获得了在TED大会展示项目“小精灵”的机会。这个创新的“小精灵”让全场观众为之倾倒,为苹果公司赢得了更多关注和认可。
然而,苹果公司的命运并未因此而改变。1992年至1996年,苹果的财务状况日益严峻,许多创新项目遭遇搁浅,李开复也亲历了几轮裁员潮。尽管如此,他的团队仍然发明了QuickTimeVR技术,这一技术成为了后续谷歌地图和街景等产品的技术基础。
1996年后,李开复相继进入SGI和微软,担任了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。当时的微软正面临着一个重大挑战——如何在中国市场发展壮大。李开复回国发展的决定,也深受父亲遗愿的影响:“把尖端科技带回中国,为祖国做点贡献。”他认为中国年轻人拥有无尽的潜力,只要给他们机会,他们一定能够在全球舞台上大放异彩。
回到中国后,李开复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,包括张亚勤等人,他们共同推动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成长。尽管当时很多人对微软中国的前景并不看好,但李开复和张亚勤的加入,为研究院注入了活力,他们成功地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,奠定了微软中国在技术创新领域的重要地位。
在微软中国研究院成立之初,李开复提出了与美国研究院不同的管理模式,强调团队合作、创新与实用并重,力求打造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科研团队。通过这种合作密切、注重实际应用的方式,微软中国研发出了中文语音识别系统等重要技术,获得了比尔·盖茨的高度认可。
在此后的岁月里,李开复的事业经历了许多起伏。2005年,他决定加入谷歌,尽管此举导致了与微软之间的法律纠纷。谷歌中国的成立让李开复再次拥有了从零到一的创造机会,他和团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搜索引擎的优化和用户体验的提升上。即便谷歌最终退出中国市场,其搜索引擎的影响依旧深远。
2009年,李开复回到中国,成立了创新工场。他将自己的多年经验与全球视野带入了国内的创业领域,创新工场成为了中国风险投资和创业的新引擎。李开复坚定认为,互联网将是推动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键,而创新工场正是培养优秀创新人才的沃土。
随着中国政府不断出台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,李开复的眼光也越发坚定,他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巨大潜力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创新工场已经从最初的孵化阶段,转型为专注于AI产业的技术投资平台,投资了如极飞科技等一批改变农业的科技企业。李开复一直在不断学习和进步,以期为中国的科技创新贡献更多力量。
如今,李开复依旧活跃在科研与创业的第一线。尽管他曾经历过病痛和困境,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使命——继续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。他强调,人类的价值永远不能被机器替代,未来的世界需要更多充满同情与爱心的工作,而人工智能只能是我们发展的工具,而非终极答案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